2019春季21款主流SSD大評比,價格大降價、更換高容量就趁現在

2019-04-24

2019春季21款主流SSD大評比,價格大降價、更換高容量就趁現在 

文.圖/Johan 2019-04-03 16:31:37  from PCDIY 

http://www.pcdiy.com.tw/detail/12524



固態硬碟(SSD)具備存取快、不怕震、無噪音等優勢,近年來已經逐漸取代傳統硬碟(HDD)市場的地位。然而在NAND Flash顆粒開始以TLC為主流,甚至更有QLC等級的產品初問世。這些新一代採用3D TLC、QLC的SSD不僅在容量提升,更以超殺的價格來搶市,主流SSD容量也從128GB、256GB逐漸轉換到512GB甚至1TB為主。就連2018年下半年開始的全新電競筆電,也開始放棄「小SSD+大HDD」的雙碟配置,改成以單顆大容量SSD來設計。



如今在SSD走向大容量、速度快的全新儲存新世代,消費者要如何選購適合自己合用的SSD呢?請看本文介紹! (本文同步刊登於2019年4月號PCDIY雜誌)



這次評比了共21款內外接式SSD,容量從240GB到1TB為主。且有分成SATA類、M.2類,以及USB 3.1外接類

 

SSD售價持續下跌,HDD已非組裝必備


近年來,固態硬碟(SSD, Solid-State Drive)可說是持續「價崩」,搭配新一代3D TLC NAND Flash顆粒的推出,使得當今SSD從兩三年前的128GB、256GB級的主流容量,逐漸轉換成以512GB甚至1TB等級的容量為主流。尤其是以2.5吋SATA 6Gbps介面的SSD,售價更是進入到完全可以取代HDD的甜蜜點,目前480GB或512GB等級的SSD售價,大概是2,000元上下,而960GB/1TB等級SSD售價,則甚至低到3,000元出頭就有! 前者適合一般文書或辦公室使用,而後者則適合需要大容量儲存的玩家使用。



這樣看來,當今組電腦、開菜單,在儲存裝置方面應該都是只有SSD的選項了,至於還會想要買HDD的,幾乎只剩下需要有更高容量(4TB以上)需求的玩家,才會去買這樣的產品了!

 

先前效能級電腦採SSD+HDD雙碟配置,只是權宜之計


PCDIY!的讀者們可能還記得,先前我們有做過主流128GB容量的SATA 5Gbps SSD大評比,當時128GB的售價大概還在2千元上下 (當時64GB以下的SSD就已退出市場,在市面上很難買到)。雖說120GB或128GB的容量,還算可以使用,但在安裝作業系統與必要的日常用軟體之後,容量已經所剩不多,因此好一點的話,直接買240GB或256GB等級的SSD會比較夠用,但這樣價錢也就高一些,還不如買128GB SSD搭配1TB HDD還來得划算。(當初這樣的搭配模式算是最佳組合了)



也因此,當時的效能級電腦(包括電競筆電、桌機等),大多會採用雙碟的配置方式,把SSD當系統碟、HDD當資料碟,因此儲存裝置大多是128GB SSD+1TB HDD,或是256GB SSD+1TB HDD,這讓玩家們可以開機也快、能安裝的遊戲也多。只是這樣子設計的話,玩家要記得把遊戲檔案安裝到D:槽,且由於HDD速度慢,使得遊戲安裝與載入速度也比較慢。



因此,市場也醞釀出像是Intel Optane Memory或是AMD StoreMI這類的SSD快取加速軟體,可透過容量小但速度快的SSD來當硬碟快取,再搭配軟體能對使用者使用行為進行分析,預先提早將常用的軟體或資料寫到SSD,以達到整體系統效能的提升!只不過,上述雙碟的配置方式,對一般使用者來說,使用上仍不夠親民,因此大概只有系統商在推出新電腦時會採用。至於一般廣大的DIY組裝玩家則不一定會使用,不如直接花更多的預算來買更高容量的SSD,這樣還比較實際些。





SATA SSD、M.2 SATA SSD與M.2 NVMe SSD的外型不同,安裝方式也不一樣





安裝M.2規格SSD之前,記得看一下主機板的支援度,有些M.2插槽能支援PCIe與SATA模式,有些則只能支援PCIe模式

 

3D TLC的推出,SSD價格再下探;搭配ARM級控制器,效能還更好


由於Flash顆粒早在3年前已是由TLC為主,但為了更微型化,Flash大廠們紛紛推出3D堆疊的製程設計,讓單顆Flash IC的容量可以再往上提升,以便用在微型的電子裝置,以及手機產業(手機容量一直在提升,從三年前的32GB/64GB,到這一兩年的256GB為主流,甚至有1TB的機種出現),而電腦產業也可以應用在小體積的SSD (例如M.2規格等),讓單位成本下降,同時提升整體容量。





先前的SATA SSD的做法,內部採用完整的PCB板,上下蓋採用全金屬材質設計 (圖為Apacer AS340 Panther 480GB)





新一代SATA SSD的做法,內部採用縮小的PCB板,搭配上下蓋採用塑膠材質設計,僅留螺絲部份有部份金屬以利安裝,以降低整體成本 (圖為Crucial BX500 480GB)

 

至於大家會擔心的TLC顆粒品質是否不如MLC,這部份其實透過更好的Flash Controller (快閃記憶體控制器)設計,再搭配良好的演算法與除錯設計,一樣也可以做到跟MLC同級的品質。



而目前業界的做法,大多改採用32位元的ARM級CPU來設計Flash Controller,相較於MLC時代的8或16位元CPU來說,能擁有更快的執行效能,來提升讀寫的品質與效能,然也因為需要更大的處理空間,有些SSD則會配備更高容量的DRAM IC來當緩衝區或快取(通常配置256MB至1GB容量),讓資料處理能在DRAM緩衝區優先處理完成,以減少Flash IC的寫入次數,提升SSD整體使用壽命!



目前除了Flash大廠們自己推出的SSD產品,其Controller採用ARM架構之外,台系的Flash Controller也紛紛採用ARM架構設計,能夠支援各式新世代3D TLC的Flash顆粒,甚至有些已可支援QLC (Quad Level Cell)的顆粒,以搶佔SSD的Flash Controller市場。



對SSD廠商來說,雖改採新一代ARM架構的Flash Controller,甚至搭配更高容量的DRAM IC,成本會比較高,但比起NAND Flash IC售價,以及其提供的單位儲存成本來說,這些根本算不了什麼,而且還能提供比MLC更優越的效能表現。因此當今的SSD,幾乎都是3D TLC的天下了!



新一代M.2 SSD的做法,採用3D TLC/QLC的Flash顆粒,搭配高容量DRAM快取,至於主控制器則採用ARM等級,甚至採用高階晶片同級的封裝,搭配超薄散熱片,讓整體效能提升 (圖為Toshiba XG6 1TB)

 

SSD持續降價,如今已可完全入主桌機與筆電!主流規格有三款


正由於SSD市場已進入成熟階段,高階市場已擁有不少SSD使用者,但仍有不少入門使用者,或是兩三年前的玩家還在使用低容量的SSD,因此SSD廠商們都有規劃入門款SSD,以超低價格,容量在240GB、480GB以上,來搶佔電腦升級市場與入門玩家市場。至於高階效能級電腦,則開始改配置成內建480GB、960GB的M.2 SSD,來讓整體效能提升。





內接式SSD可以分成兩大主流,一個是取代HDD用的2.5吋SATA 6Gbps (又俗稱SATA III)規格的SSD,外型大小接近2.5吋SATA HDD,這類SSD可以安裝在傳統筆電的HDD槽,亦可安裝在桌機裡面使用 (當今機殼已提供2.5吋SSD/HDD的安裝槽)。由於SATA 6Gbps的傳輸速度上限就是6Gbps,大約是600MB/s,也因此,再怎麼快的SATA SSD,其效能也都被限制在這個速度底下。至於容量上限,則可以做到4TB,甚至更高。



至於新的M.2 NVMe規格,則是外型類似口香糖大小的內接式SSD,目前主流規格為2280 (22mm x 80mm),可直接安裝在主機板上的M.2插槽,不需要像SATA SSD那樣要連接SATA訊號線與電源線,而M.2目前最高容量則能提供到2TB。



值得注意的是,M.2 SSD有分NVMe規格(採用PCIe 3.0 x2或PCIe 3.0 x4的介面設計,頻寬上限達到3200MB/s)與SATA規格(接腳上有兩個缺口,須安裝在支援SATA的M.2插槽),因此在選購上,必須注意這兩款的不同,以免買錯。

 

21款內外接式SSD大評比,SATAM.2 NVMeUSB 3.1全部列席


這次SSD大評比中,我們選了市面上買得到的多款各式消費級SSD,包括2.5吋SATA規格以及M.2 (NVMe)規格等兩大類,另外再加入USB 3.1的部份,來進行測試。除了效能測試外,我們還針對其容量與市價做分析,讓大家可以得知目前各SSD的C/P值是如何,希望有助於玩家朋友在採購上的選擇依據及參考。

 





這次的評比,我們挑了市面上買得到的21款SSD,共有10款SATA 6Gbps規格的SSD、7款M.2 NVMe規格的SSD,以及4款USB 3.1 (Gen.1與Gen.2)的外接式SSD

 

在材質設計與顆粒使用方面,以SATA SSD來看,這次各廠商推出低價入門款,有些款已改塑膠材質來降低成本、減輕重量,而我們也都拆下來看看裡面的控制器與記憶體組成(在後面的產品介紹頁可看到拆下的樣子)。這次可以看到許多廠商都採用超小型PCB,搭配少數顆的Flash顆粒,來達到高容量需求。



在扣合設計上,有些上下蓋只採用到卡榫來扣住PCB,包裝則以太空包來設計,以降低整體成本,低價供應!適合需要大容量儲存空間的玩家們,買來當系統碟或資料碟使用





目前大多數入門SATA SSD,已採用卡榫的方式來扣合住,以減少用料成本



至於M.2 SSD部份,這次我們只選定NVMe規格,主要是因為這是主流規格,能提供最快的傳輸速度。特別提到的是,在各廠商推出的各式入門款M.2 NVMe SSD中,有些有附薄型散熱片,提供基本的散熱需求,而有些則只有提供貼紙,使用時最好搭配主機板的M.2散熱片來使用,否則過熱時會影響效能表現。



至於規格方面,有些款雖只有PCIe x2的規格,但提供超過1,500MB/s的循序讀寫效能,加上價格很接近SATA級,因此能提供更好的性價比。不過一些主流的PCIe x4規格,好的都可以到3,000MB/s以上。至於採用QLC的Crucial P1,則只到2,000MB/s左右,但特色則是提供不錯的性價比。



以上整體來說,NVMe的售價還是比SATA貴一些些,主要是針對需要更快速度的電競玩家所打造,讓玩家們不管是安裝或讀取遊戲時,都能快人一步,以早點進入戰場做熱身,為勝利而做好準備。因此想要擁有更快速度的玩家們,在選購時還是建議可以優先選購NVMe M.2 SSD,來做您的電腦系統碟。



除了SATA與M.2 NVMe規格之外,我們還額外選了幾款USB 3.1 Gen.1或Gen.2介面的外接式SSD來進行評比,主要是因為外接式SSD比傳統隨身碟的容量更大、速度更快,不僅可以拿來快速儲存資料,且因為速度夠快,能夠直接當成作業系統碟來使用 (能安裝Windows To Go、各式Linux,或是當成macOS的Time Machine碟等都很有用)。且這些產品大多也提供USB-C傳輸線,以便能在PC/Mac/Android等裝置間進行檔案存取與備份!

 

加值軟體,以監控SSD壽命、簡易資料搬移或備份,功能多更多


為讓購買SSD的玩家擁有更棒的使用體驗,不少廠商皆有提供加值軟體。包括可搬移、複製整顆硬碟的磁碟備份軟體(如Acronis True Image),以及診斷軟體(提供資訊、診斷、抹除、韌體更新),甚至還有各式工具軟體,可幫助玩家們方便資料備份、管理、加密、同步等用途。而外接式SSD有些也提供跨作業系統平台的工具程式,讓使用者能在不同裝置、不同作業平台上使用。





美光Crucial Storage Expert,提供硬碟各式細節內容檢視、健康狀態檢查、韌體更新,並有超過好用功能,包括磁碟機清理、ID恢復、快取設定、容量調整、空間預留、自我測試等進階功能







三星Magician,提供裝置檢視、效能檢測、效能優化、空間預留、磁碟機清理、磁碟加密等各式進階功能。此畫面為OP (空間預留)設定畫面





Western DigitalSSD儀表板,提供狀態、效能、工具、設定、說明等畫面,此為搭配WD Black SN750電競SSD所全新設計的使用者介面,上述還提供遊戲模式,開啟後即可釋放出更高效能

 

C/P值分析


以下我們先針對各家這次送測的SSD,進行C/P值比較。這部份由於只是以容量去除以價格,其他因素都沒有計算進去(包括效能、保固、加值軟體…等等),因此列出的數據僅供參考,不一定最貴的就是最耐用或者最便宜的就最容易壞,我們純粹列出來讓大家了解目前的行情、並作為採購上的參考數據。



這次我們透過圖表,將這次評測的SSD大體上分成SATA SSD、M.2 NVMe SSD與USB 3.1 SSD共三張表格,以利讀者參考比較!



▲圖 SATA SSD的單位成本 (新台幣1元可以買到的容量)





▲圖 M.2 NVMe SSD的單位成本 (新台幣1元可以買到的容量)





外接式USB 3.1 SSD的單位成本 (新台幣1元可以買到的容量)

 

實測效能分析


接下來的效能測試,同樣也是分成三大不同介面來做比較,SATA類、M.2 NVMe類、USB 3.1外接硬碟類。並依照不同的測試軟體,來分成讀取與寫入的數據圖,這樣大家在比較的時候會方便些。這次評測上則是選用了大家常見的CrystalDiskMark、AS SSD Benchmark、Anvil Storage Utilities等軟體,來測試各SSD的循序讀寫速度、IOPS等數據,以檢視各家SSD的實際效能表現。



此外,為了更實際測試出產品的讀取及寫入效能,也透過HDTune所提供的實際讀取與寫入的測試線圖,並設定200GB的容量為基準,以測試SSD在大量且持續讀取或寫入時,是否會有掉速情況(若有掉速情況,線圖的上下波動幅度就會相當明顯,這也是我們此次做整體評比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)。這部份的測試數據圖,可以透過下篇的文章來窺知一二。



綜合上述的數據實測結果,並參考下篇裡面的HDTune持續讀寫的測試長條圖,應該會發現不一定速度最快就比較好,而是要整體表現都令人滿意,才是真正的評比依據,畢竟這些測試軟體都是在極短時間內就做完單次測試,使用者在實際使用狀況上並非只存在瞬間或短期使用情況,大多狀態下是連續使用一長段時間,作為隨時儲存資料使用的儲存裝置來說,更貼近實際使用面的表現才是真實結果。消費者在選購時,可以多參考SSD各方面的表現來做為入手的依據。



以下就是這次大評比的測試平台,以及測試數據圖。





 

測試平台



 

SATA篇













M.2 NVMe篇















USB 3.1外接SSD篇









總之,最近有遇到SSD容量快見底,或是忍受老電腦HDD的龜速,想要升級儲存空間的玩家們,在當今SSD價格已降到一個程度,再往下探底的機會很有限之下,現在已可以考慮進場購買。老電腦可以考慮SATA規格的SSD,以便能夠與既有電腦相容;新電腦則可以考慮買M.2SSD,直接拿來當系統碟,亦可當資料碟,其速度飆快,可提升工作效率與玩樂體驗。至於需要經常做資料備份的行動玩家們,以及需要經常安裝作業系統者,則可再考慮買一台USB外接式SSD,以提升使用效率。